什麼是鄉愿?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中所言:
鄉愿指的是:
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

『愿』文獻異文作『原』。
論語.陽貨:『子曰:「原,德之賊也。」』
亦即,鄉愿是竊取德性的賊。

亦即,鄉愿指的是:在鄉里中,故意做出忠厚老實的樣子以討人喜歡的人。
其中的「愿」,通「原」與「願」。 處(Origin)

 

根據Yahoo奇摩字典所述,
鄉愿的英文可以底下這個字言之,
hypocrite 名詞 (pl. hypocrites)
偽善者;偽君子;鄉愿 ex:He is a hypocrite.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為:
討好他人、沒有立場、昧於是非的人。

維基百科甚至提到這個詞,現多為新聞媒體所用,
常見報導於新聞評論,與政治人物間的指責。
指其人沒有明確立場,只求安於現況、安身保命,
而不敢得罪其他人,可能昧於事實,而損害道德良心。

 

又,為什麼今天要談鄉愿呢?
因為這半年來的生活經驗,
對於鄉愿,我終於能有感而發了,哈。

這半年來,曾參與兩次判定是非的會議,
當然都是因為某個事件或議題進行開會,
而參與會議的組員們,
每一位都是由整個團體進行不記名投票所提名出來的。


想當然耳,會被推舉出來任命××委員會的成員,
必定有其為人所認定的特質,至少應該具備公正的特質。
不過,這兩次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的與會,
倒讓我親身體會所謂的鄉愿了。

 

一直以來,開會一直是讓我感到煩悶、無聊的,
而且,無給職的會議,只是犧牲個人的空堂,
雖能對於某些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不過,我總是覺得,人還是無知一些,會來得快樂。

別誤會,這裡的無知,並非知識、常識上或批評人的用語,
而是單純地指,某些事情還是不知道來得好。

 

這兩次的會議,都是因為某人或某事要進行裁決。

第一次參加該會議的我,
由於鮮少關心什麼事,因此我很認真問某前輩一些問題。

大致上是,
「那樣的態度不符合公義或公平,應該是不能給予完全的支持吧。」

誰知那前輩竟說,
反正都要結束了,給人寬鬆、方便,不要計較那些之類的;
甚至還說,往年都是給過的。

聽了前輩說的這種論調,
我這個年資稍淺的人實在無法苟同。

印象中,那一次,幾乎除了我之外,
整個會議小組都在“不要擋人財路“或“讓人吃虧”的想法中。
卻忽略了,所謂的“人“,根本沒盡多少義務,
更遑論盡力而為,其惡習不知影響了多少後浪的權益。

那一次不明事理的觀念,實在教我無法苟同;
心中響起“鄉愿”二個字:原來這就叫做鄉愿。



第二次,在了解事件首末之後,
同一位前輩竟直接在討論、決議之前,
問:會議的決議是不是會影響到某人的任職或相關錢事。

根本完全未思及公平公正的道理,也根本不分是非黑白,
只是一昧地偽善,以為幫忙掩護不正當的情事,就是待人寬容。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恐怕會造成更多相關人等的權益受損,
而最糟糕的是,這樣的言論竟出自為人師表的觀念,
可想而知,這樣的價值觀會對於學子有如何的不良影響。

單單是教育出一群立場不分、昧於是非的未來主人翁,
就教人憂慮不已,更何況是想像未來。

 

再則,很多不對的行為或態度,
若不及時指正或提醒,當事態炎重時,傷人更重。

我想,這兩次的會議的開辦主因,
便是團體中積習已久的姑息態度所造成,
甚至連當事人,也不覺得自己應該確實反省。

錯,永遠在別人身上;自已都是正義的一方。

難怪,現在的社會愈發自私與疏離,
一切都是外在歸因盛行、鮮少反思自己的緣故吧。

唉…


記得曾有同事問我,如果大家都同意,
你敢為了是非或公平正義而舉手投反對票嗎?

我說,其實第一次開會時,就只有我一個人投反對票。
搞不好被其他委員認為,我是難搞的人呢,呵。

只希望,多年之後,我還是能為鄉愿行為而感到不悅,
還是一個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意見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lvia0129 的頭像
    sylvia0129

    奶油蒼蠅的志旅記事

    sylvia01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