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每週四社大日文課的上課夜晚,
一直到晚上6:00之前,我的腦中計劃都是要去上課。
忽然想起這一週是社大週,停課一次。
而我上週四,曾報名要參加一個演講的活動,
反正本來星期四的晚上就是社大學習時間,
雖停課,能去聽聽演講,也不錯。
趕緊上網查一下舉行地點及時間,
建國國中,6:30~8:40;
而我準備從學校出發時,竟已近6:20了,
於是,我與我的風光儘可能快地在中央路的四線道上馬騁。
只是,印象中的目的地,純粹就是在某條路上,
卻搞不清楚要在哪一條路,左轉;
幸好,後來看到往頭份交流道的指標,我轉。
而行在印象中的路上時,又懷疑有這麼遠嗎,怎麼騎了這麼久。
總是這樣的,當我們不需要某些認知時,
它卻總是在我們能撞見的地方等著;
而當我們要朝它奔去時,腦子裡的印象又糢糊的要命。
到了,停了車,往有燈光的地方走去,果然就是報到處了。
簽到後,我走到離布幕第三列的位置坐下,
反正是自發性來聽講的,總不能看不清楚、又往後坐,
那豈不失了來聽的目的了。
不久,演講開始了。
這一週社大辦的演講,
主要是因應2009國際關機週而舉辦的全球化系列講座。
昨天的題目是〈到哪裡賣鴨蛋?全球化之下的文化認同〉
主講人吳兆鈺小姐,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主講人由客語的“到蘇州賣鴨蛋”來引起聽者的興趣,
說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及認同。
接著,進入主題,談及對“全球化”的認知,大致上可分成三種派別。
其一,認為全球化就是全新文明進步、發展的過程,
全球化具有一種能超越王朝統治、國家體制的力量,
可以影響人民的生活、發展。
其二,則認為所謂全球化只是另一種殖民帝國主義的變形,
亦即是強國用來進行世界擴張的藉口。
其三,又認為全球化不過就是現況。
雖然強國永遠可以操控弱勢的國家,
但全球化的存在又是必然的趨勢,
且能提供了新的技術與訊息流通等的好處。
而所謂文化認同,其實是一種凝聚力量的方式,
可能是透過利益的交換,也可能是血緣之親的支持,
更可能是想法觀念雷同或相同的人的支持。
在過去資訊交換不便的情況下,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主要透過遷移;
後來,改由電子資訊系統之後,一切更為簡易、便捷。
接著,主講人以其阿公寫給其母親的一封信,
說明文化認同在不同時間、空間之下的差異。
可惜信的內容,投影後字跡太淡又太不清楚,無法親眼讀信。
後來,主講人以口頭說明那是在外工作的阿公寫給其母親的信件。
而阿公每每寫信回家時,必提醒女兒(即主講者的母親)
記得要“拜八公”,即祭拜祖先之意。
主講人認為阿公一再強調拜八公的重要,
就今人視之,那是一種傳統習慣,卻傳統得令人奇怪。
其實,那不過是文化是舊到新本來就會有的感受。
當科技日趨發達、交通日益便利,
各項活動、事宜都著重效率的現在,
傳統的習慣與文化,必然要隨之變化的,
只是改變,不是往好的那一邊去,就是反方向。
例如:
前人掃墓時節,總要全家一起上山、涉水,
才能來到前人的居所,修草整土,
然後,在祭祀的過程中,久違的親族也相聚閒話家長,
氣氛就是熱絡,使是去了一趟遠足、登高一般,收穫良多。
而現在,前人的骨骸入住了處處是整潔、明亮的靈骨塔,
不再需要自己整理、清潔前人墓地;
而親族的相聚閒話,也改成聚餐形式或是短暫相逢,甚至從缺。
從缺,是想說靈骨塔的祭拜不需太多人力,所以靜觀其變)
再加上現在的人事事重效率、只看遠方,忘了思源懷古,
親族之間的關係,似乎也會隨著後代的新生,慢慢疏離啊!
再將話題拉回到祭祀一下下。
的確,現在的人或許並不明白,祭祀的意義,
難免將它視作一種迷信;
然而,我卻能體會前人對於祭祀禮節的重視,
除了敬天地、敬鬼神,更是一種追遠、感恩的表現。
因此,即使我們小倆口家中沒有神明廳,
我仍認同追遠是一種思念親人、與親人對話的方式,
更是一種持續著懷抱感恩、思源的心情,
是一種應該維持的良好傳統、民俗。
此外,當主講人提及文化認同的認知差異的來源時:
提到那常來自於不同時間或空間的人對於某個共同的文化的不同感受。
我卻不那麼接受那樣單純的說法,
本來,當新觀念、舊習慣的碰撞或融和的時候,
就會有人墨守成規、有人迎新棄舊、有人兼容並蓄,
即使這些人是共享同一個世代或空間,也會有不同的作為。
所以我想,認個人的觀念與態度,除了因時、地而不同,
也可以超然於時間與空間而影響個人的文化認同的。
而當文化認同的路徑偏移了,文化也隨之演化了。
只是,演化的結果,不一定是往恰當的那裡去,
也可能是朝文化或傳統消失的結果去。
還是以祭祀的例子來說,
現在的人或居都市或工作繁忙,常常能省就省。
雖然一年之中,農曆年、清明節、中元節通常不會省,
但祭祀的型態、準備工作,卻愈為精簡、便利了。
恐怕,再過著幾代,
祭祀的文化,將漸漸為速食文化態度所消滅。
取而代之的,恐怕會是線上祭祖或交由祭祖達人去祭拜了。
而所謂緬懷先人、敬鬼神,恐怕也成一種形式。
想,可能是因為人總是把眼光放在未來、放在自己身上,
對於儀式禮節,過去的回憶自然要比前人來得淡薄了。
主講人一路款款道來,
曾強調我們應該對於我們的文化產生認同,
並維持、沿承我們的文化特色。
我卻在心裡想著,
如果人與人、社會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
少些自我、少些民族意識,多些關懷、包容與尊重,
那麼一直以蠢動於彼此之間的紛亂,應該會少一些。
再則,將人群分類,來自某國、某城市、某鄉下的行為,
何嘗不是一種偏見,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上的生命啊。
說真的,如果每一個人,
都能抱著為地球、為生態盡力、合作無間的心,
來與不同族群或不同文化相處,
相信,我們更能保留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更能瞭解、包容對方。
主講人的講演內容在一個小時後就火速結束,
時間卻只用去一半而已;
後來,在一個社大工作人員的從旁引領之,
以發問、對話的方式,繼續激盪我們的思考。
末了,就是抽獎贈書活動,
共有十本書贈送給與會聽眾,一一抽出。
我想要書,雖然不知是什麼書,卻也好奇,
可心裡又想著,自己一向運氣不佳,不太有抽中的可能,
然後,又心又靜了下來,邊祝福邊羨慕被叫到名字的人。
抽到一半,竟抽到我了,
我開心的高舉我的右手,並耶了一聲,呵。
書的封面寫真如下:
(後來,在麥當勞聚會時,小潘看了看說,
感覺上是一本會讀到睡著的書,呵。>///<)
總計這一次來聽演講,
除了反思和幸運地抽中一本訂價480元的書之外,
還有50的社大學習券,可以抵下一季課程的學費。
當然,還有一支紀念筆,呵。
最重要的是,我有發言耶,
太久沒拿麥克風,講話竟緊張得要命、抖音不斷,
感覺上有點語無倫次,倒還能把要說的話說完>///
在台上講話也講了十年以上了,還是會緊張,
『不行!我要進步!!!』
決定了,以後去聽演講,每一場都要發言,
練膽、練台風、也與大夥一同對話,把握難得的成長契機,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