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是人類精神成長的沃土。 

我們的生命來自愛,成長也來自愛;  

當我們在愛人時覺得生命力量是活潑豐沛的,  

在被愛時覺得無比溫馨與幸福。  

鄭石岩先生在教師的大愛一書的序文中,開門見山地寫下這一段。第一次讀時,便感受那文字的溫度;之後每打開書,一定多看幾回,而每一次都會有一股暖意流過心中,彷彿滿滿的愛,醍醐灌頂。也許是自己正處於愛人也是被愛的幸福之中吧!因此更懂得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也願意去付出。

有感而發--之所以為教師

  曾經在閒聊中,這樣問起身邊同為人師的同事:

  『你為什麼想當老師?』

  『因為工作單純安定、收入固定呀!』他毫不加思索地回答著。

  當時的自己聽了之後,心中有一種難受的感覺,『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聽見自己心裏發出不滿的聲音。從小到大每一回寫作文題目:我的志願,一定是成為一個老師。不知為何,小時便對這份教職有一萬莫名的崇拜之心,覺得這是一份神聖偉大的使命,肩負了教育後代的重責大任,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我極嚮往之。

  然而,大學聯考的挫敗、第一屆教育學程開辦的激烈競爭下慘遭滑鐵盧、教育研究所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之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到目前的學校任教……總算是步入教師這條路。只是,很虛心的是,自己不過是所謂『黑牌』、不合格、非正式的老師罷了。但再想想,便鼓勵自己,那又如何,只要肯用心、肯學習、多閱讀相關書籍,一樣可以勝任,於是便以一股熱誠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

  一年之後的某一天看了一部電影──『走出寂靜』
  
 『走出寂靜』--故事內容是敘述在雙親聾啞的家庭中,一名十二歲小女孩渴望成為一名黑管吹奏者。然而,由於父親因害怕女兒的離開,不願意放開她,於是一再強烈地反對、抗議,而成為女孩所遭遇最大的困境與爭扎……。
  
  電影最後落幕之前,女孩在台上如願地放肆自己;而父親悄悄地出現在現場,以手感動演奏場中物體的輕微振動,感受女孩的音樂,然後父女的眼神在樂聲中交會。

  電影散場之後,走在清大成功湖畔,我仍為方才的那一幕感動,然而心中卻有一股哀傷湧上心頭:
  『我也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了呀!可是為何會有失落的感覺呢?』
  
  看看時有輕輕漣漪溜過的湖面,我細細思索著……原來我竟失去了一個可以完成的理想、目標、沒有了依歸,就在我達成了自己的志願之後。我以為我已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卻忘了夢想才正要開始靠自己去建築、去踏實!因此,倍感汗顏。

  回想自己在這兩年的教學過程中,總覺得要給學生一些什麼,尤其是當了導師之後,更覺得有一份歸屬感,有自己的一個班。但這種想法並不會使我有那種所謂『爭風吃醋』的小心眼,反倒常常鼓勵孩子們多多去請教各科老師或者閒聊;自己也為免學生到辦公室找不著導師,而在書桌旁掛了一本『我有話要說留言本』。

  之
後,便發現本子中,除了大、小正經事之外、也時有“某某到此一遊、偶來過要肥企了、老師妳好哇……”等等之類的淘氣留言,讓人看了也不禁莞爾。我喜歡這些“小鬼”們…… J

師愛的光與熱--愛的樣子

『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帶班一年來,總是希望學生能在各方面達到一個基本的標準,便以自己主觀認定他們的能力來要求學生-
『成績要如何?整潔、秩序榮譽競賽方面又要如何?』
  
  有時想想,又覺得真的又如此要求的之必要性嗎?學生不是只要真的盡力去做了就很好;只要真的學習了便可以了嗎?時而,會有衝擊,有矛盾,會不知自己對於教育的熱誠應如何建立一個自己對教育的理念?但我能確切地體驗到的是,只要看到孩子們成長,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改善或三兩隻小貓的小進步,心裏也會有喜悅的感覺,覺得努力有了一些回饋。
  
  曾經有學生這樣向我訴說著,母親總愛拿她與隔壁唸資優班的好朋友做比較,她很不喜歡這樣子的感覺。她覺得自己知道要努力用功,也知道要盡力而為,不須要這種刺激來砥勵,也會有好的表現。當時,我的處理方式是:鼓勵她回家後,自己主動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媽媽。

  隔天,她很愉快的跑來告訴我,她很高興媽媽很能諒解並體會她的想法,也答應她以後不會再用比較的心來對待她的退步了。離開辦公室之前,她說:
  『老師,自己圓滿地處理自己的事情的感覺,真的很好!』
  
  沒錯!正因為如此,我這個導師喜歡先鼓勵學生去處理自己的問題,若學生自己努力過後無效,再進一步和他討論該如何是好,或者是他希望老師給予什麼樣的協助。讓他們學會主動、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並在其中得到收穫的喜悅。

  總覺得代替學生解決問題,而不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是沒有意思的,就好像常聽別人在說的:
『釣魚供一個人吃,不如教他學會如何釣魚』。

  也就是說,除了學校知識之外,還有許多基本的知能與生活智慧,是學生應該學會的,因此,希望自己所給予學生的,不只是書本裏的知識。

  此外,也許是自身對於人、事、物常抱著認真、信任的態度吧!所以,對學生提出要求之前,我必先要求自己應以身作則。因此,在整潔工作方面,不論是地板清潔、排桌椅或擦玻璃、掃便便,我都和他們一起盡心過,其實這麼做是期望班上的學生,也能起而效尤、主動付出,而非只是被動的被提醒、被要求;當他們遭遇挫敗之時,以鼓舞的心情來激勵他們再接再厲,只要盡力,也許能扳回一城。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若只是一昧地要求他人而不思自我反省,以及做為一個楷模學習者應備的基本要求,那麼,便沒有愛苗在師生的心田了。有時覺得,我不知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愛學生,只知道用真心和他們一同體會生活和學習,心想,也許這也算是愛的另一種形式吧!
 

慧眼識英雄--眼睛放“亮點”
  
  在教育心理學的課堂中,老師曾經問過這麼一個問題:
  『對於學生的在德、智、體、群、美五育方面,個人認為能夠做到哪些方面?』
  
  當時,一聽到這個問題時,第一個反應是-
  『五育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做到呀!』
  
  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從來沒有想過,就單純的朝智育方面發展便,而把其他部份拖委於他人或置之不理。然而,現今教育卻時常反其道而行,於是教育目標成了一個口號,一個懸的。

  始終相信每一個人生一定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那使他成為他自己。只是大多數的人,總是渴望著尚未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手中已經握有的珍寶,於是奢求的愈多,擁有的反倒愈少。然後,自己離自己愈來愈遠、愈陌生。
  
  一個人若硬要去想著自己沒有的或者失去的部份,便只能在死胡同裏鑽牛角尖,一點益處都沒有了。因此,教育應該是教導學生珍惜、善用自身的資源,並將之做最大的發揮與應用。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啊!電影侏儸紀恐龍裏,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句話:
『每個生命都會找到他的出口。』

  是的,教師應該協助每一個學生找到他自己並且實現他的人生,而不是恣意地去改變、去塑造出一個被期望的人。若是如此,教育與製造傀儡娃娃的工廠何異,人也就失去了其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意義了。  

  鄭石岩先生-教師的大愛中寫著他堂叔說過的一段話: 
『永遠要牢記一件事,一塊木頭只切出一種結果,切下去就改不了。所以要判斷,要有好眼光,要看得出材質才行。』

  回想起自己兩年來和學生相處時,常常鼓勵、讚揚他們的優點,但若遇到學生犯錯時,卻總是以主觀的想法,鼓勵或希望學生不要再犯,從未想過在孩子做錯的行為中也有部份正確觀念,也就是鄭石岩先生所說的“亮點”。如今,我慶幸自己有了這份體認及看法,也能了解要透過亮點來建立優點,進而建立學生正確的行動、態度和自信。

  獨具慧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能多看學生的優點,發現學生的亮點,相信學生也能慢慢了解其自身存在之必有價值感,然後,慢慢地也能懂得尋找他健康的自我。
 
  有些事,不怕遲,也不怕晚,只怕你不去開始、不去嘗試。我常常鼓勵學生,只要開始,就不怕來不及;只要有信心、肯努力,便有成功的機會;怕的是你總以為自己做不到、總以為自己做不好,於是侷限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最後便如自己所預言的--失敗了,那可是很可惜的事兒呢!

豪氣決定前途--來一個微笑吧

  一個人要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如此才能有不同的體認、新的領悟。例如:失敗或錯誤並不完全是負面的影響,有時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從中習得了一些經驗,成長了一些。日後再遭遇類似的事情時,也許會有更好的想法或處理方式,最後產生更好的效果。

  教師對待學生時,應該要有機會和他們談談生活,讓學生看看事物的其它面向,培養其廣泛的能力並且教他們學會從失敗中記取經驗,作為東山再起的基石。現在有不少的孩子,愈來愈無法承受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愈來愈沒有“輸”的勇氣,有時候,那會表現在遊戲中;有時候,則表現在日常生活上。

  曾看過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一個人玩積木,剛開始的時候,他靜靜地堆著、玩著;不久之後,他的臉上開始出現不耐煩的神情,因為他遭遇了挫折。最後,他開始哭叫……企圖尋找幫助;有些大人們偶爾也難免會如此:遇到麻煩事兒時,便逃避或跳過不理;缺乏了所謂“面對的勇氣”。

  鄭石岩先生認為,培養孩子的積極堅強的心情是很重要的。這一股豪氣是在生活中經由鼓勵、嘗試、從小小的成功經驗和信心慢慢養成、堆積而成。有豪氣的人不怕失敗、挫折,並能進而把錯誤的經驗化成成功的轉機,把阻力變成助力,那是一種主動探索和鍥而不捨的態度。

  閱讀這本教師的大愛的當時,有機會便以電話和學校同事或是大學同學們分享其中的一些想法或小故事,他們通常也會有新的想法及收穫。例如:在書中曾提及一位即將被醫師鋸斷雙腿的患者,在腿上畫了一個笑臉,並在上頭寫著:『笑一笑!醫生!』每當和朋友說到這個小故事時,大夥都會會心的一笑,這真是一個開朗而可愛的病人呢!

  是的,如此的美好而有創意的想法,讓生活亮了起來,心花也開,相信一整天的心情也會是愉悅滿溢的。所以,別忘了時時提醒自己:
『笑一笑,再來一次!』

  活在壓力大、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教師和父母更要能以積極開朗的態度,協助孩子們解決問題。然而,有時候關心會因不善於表達情感,而採取言行上反諷式的刺激,這種激將法常常會帶來反效果或更大的壓力。

  還記得自己剛入小學的時候,每回發月考考卷時,我總是快樂地拿著考卷回家,因為我覺得只要能考九十幾分都很捧,回到家中,父母也會說讚。可是有一回,拿了一張九十八分的考卷,爸爸看了看竟有不同的反應,他說:『怎麼不是一百呢?』『為什麼一定要考一百?誰說考一百一定最好?!』當時我小小的心裏這樣想著。

  後來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於九十接近於一百的成績情有獨鍾;拿滿分會覺心虛、不喜歡得第一,也許是自覺沒有那麼厲害,也了解所謂站太高容易跌倒、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吧!

  習慣於自己優異表現、總是第一的學生,對自我的要求通常會造成他心中沉重的負荷,因為習慣所以不能容許自己的失敗。對於這類的學生,教師們更應隨時注意、關心他們學業成績以外的人格和心理、情緒上的健康,不要讓他們的青春時光完全投擲於追求最高境界。有時候,適度、適時地教他們去了解平凡中的美好,相信會有更豐碩的收穫。
 

結語--給自己愛的鼓勵

  教師要有大愛,也要能給自己豪氣,一個教師若未能先點亮自己的心燈,那麼他便無法點亮學生的心燈了。身為一個教師,除了滿滿的、有能力的愛去鼓勵學生、家長之外,也要能時時給自己新的感受、內心的鼓勵,更要能和學生們一同成長。所以,教師對於自我的進修是有其必要性的。多閱讀而且廣泛各類書籍、吸收各方資訊,試著去了解學生,不能與生活脫節。

  還記得暑假前參加銘傳大學學分班口試時,好緊張地接受考驗。當時,主試者看著我然後面帶微笑地問著:
『就妳個人而言,在學校應該算是所謂的“菜鳥”囉!妳認為這樣的妳,在學校有什麼優勢?』

『相較之下,較願意去和學生分享生活上的點點滴滴,能親自動手去做給他們看,而不是只在一旁光看、光指使著學生,總之會一股幹勁,開朗而活潑、更願意去付出。』我帶著信心地說著。

『那反過來說,有一天妳也成為所謂的“資深老師”,到那個時候,妳覺得妳會不會也變成老練而缺乏動力呢?』另一個問題。

  當時聽到這問題,一時之間竟然不知該如何應對了,只含糊地說,
『應該不會吧!』出了考場,心中一種難過氣氛盤旋不去,思索著方才教我倉惶失措的問題:『我會不會也變成那樣呢?』『為何在那當下,我沒有了信心呢?』我生氣自己的不是。

其實,後來在考試結束回家的途中,我便告訴我自己:
『以後會如何是說不定的,但至少我會努力不要讓自己成為那樣沒有朝氣、沒有活力的人。』
  
  人會隨著歲月和經驗的累積而成長,但不能忘了自己曾經擁有過的澄澈心靈;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應該要能有堅毅勇敢的心,要相信學生的善良本質。當然,也要有判斷的能力,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就像老師您說的:
『要比學生複雜,但不能太複雜。』

  曾經這麼問著我目前其中一個重要他人
J
『嘿!如果我到三、四十歲還像現在一樣,偶爾會不小心有小孩的稚氣、傻傻的樣子出現,你會不會覺得很好笑呀?』
『這樣很好哇!人本來就要保持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否則,很快就會老去了。』他笑著回答。 
 


愛是人類精神成長的沃土。 

我們的生命來自愛,成長也來自愛;  

當我們在愛人時覺得生命力量是活潑豐沛的,  

在被愛時覺得無比溫馨與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lvia0129 的頭像
    sylvia0129

    奶油蒼蠅的志旅記事

    sylvia01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